- 浏览次
作者:
张海鹏
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者:张海鹏 发布时间:2013-02-28 23:06 访问次数:1706
八年抗日战争,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推动了这个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也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实看,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是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时间最长(如果加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侵略,应是15年之久),占领中国的领土最广大,造成中国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最巨大,但是中国国家和人民却没有被打垮,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个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第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暨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独特的、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贡献,赢得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尊重。
八年抗日战争,从民族复兴的思想高度上看,可以证明如下几点:第一,面对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是应当抵抗,而且必须抵抗;第二,入侵之敌虽然比我强大,我举全民族之力,经过长期的艰苦作战和牺牲,是可以最后战胜强敌的;第三,在外敌面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民族利益第一,阶级利益必须服从民族利益,必须组成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敌;第四,在民族战争中,必须广泛争取有利于我的国际援助;第五,在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确信入侵之敌是可以战胜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可期的。
民族团结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抗日战争时期,是日寇侵占我大片国土,妄图灭亡中国的时期。日寇妄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是基本的矛盾,是决定和影响中国国内其他矛盾的主要因素。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华民族的利益是第一位的,阶级的利益、政党的利益,都要服从民族利益。
在民族矛盾面前,谁抓住了民族矛盾这个牛鼻子,谁提出并且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民族团结,谁就能赢得民心。在日寇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共产党呼吁联合起来抗日,把“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拥蒋抗日”,是正确把握政治形势的体现;国民党罔顾人民的呼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显然是以国民党一党的利益为重的表现。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当时国家权力掌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手中。抗日战争只有发动蒋介石、国民党参加,才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动全国抗战的开展,才可能有全民族的抗战。没有蒋介石、国民党的参加,单凭共产党的力量,尽管她的抗日主张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以独立支撑全国抗战大局的。抗战期间,蒋介石虽然没有放弃反共,但也没有放弃抗战。十四年抗战,尽管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对日妥协退让,但毕竟没有对日投降,总算把抗日的旗帜扛下来了。从全民族战争的角度看,蒋介石、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当得到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同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全民族抗战是否能实现,或者一时实现了,能否坚持下去而不中途夭折,以及中国是否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就要打一个大问号。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是保证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所以,人民力量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条件的极大重要性,更加应该得到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因此,抗日战争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共产党、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争取得的,是中华民族民族团结、共同抗敌的结果。
民族战争表现在抗战军事上,是两个战场的存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存在是决定抗日战争面貌和结局的关键。两个战场并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所独有的。客观来说,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对日抗战的全局。它们在战略上是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的,这种战略配合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分,在抗战战略的意义上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战场互存互补,互相支持,缺一不可。缺了一个,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有正面战场的坚持,又有敌后战场的强大存在,才使日寇招架不住,穷于应付,才有战争胜利的结局。
抗日战争既是民族战争,又是人民战争。十四年抗战中,客观上存在着两种力量相互消长的过程。从民族战争这一面说,是日本侵略力量由盛转衰、中国抗战力量由弱转强的的过程;从人民战争这一面说,是国民党政权的力量由盛转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由弱转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在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展现出来的。
国民党控制国家政权,可以调动全国军队,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与之不成比例。但是国民党主张片面抗战,不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武汉失守以后,正面战场作战由于指挥不力,打得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还不放弃反共,一再制造反共高潮,搞得亲痛仇快,丧失人心。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溃败,日军兵锋到达贵州独山,引起了整个大后方民心极大振荡。大后方人民对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战到底的能力,发生了从来未有的怀疑。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民心向上,国民党统治区独裁专制、贪污腐败横行,大后方的大学教授、工商界人士、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发生了动摇。正是在这样的民意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中间势力的支持,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应。成立联合政府,一时成为国内政治舆论的最强音。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人心变动,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不仅影响抗战最后阶段的国内政治局势,而且延伸到战后,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这就是为什么抗战胜利不久,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只用了不过三四年时间,不论在前方后方,共产党就得到老百姓的全面支持,迅速取得全国政权的原因。
历史的结论是: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抗战胜利了,中华民族复兴就有希望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就通畅了。
本文转载自::2005年8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