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
怎样科学对待传统文化
作者:李德顺 发布时间:2016-12-03 23:10 访问次数:22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和别人的传统文化的问题。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为了完成好这一重大课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提高认识水平。这里重要的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本国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和导向,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走向未来。
一、科学地对待文化传统,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把握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明确文化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文化”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将外部世界加以“人化”的全部经验和成果的凝结。而文化的主要功能,则在于将这些凝结下来的经验和成果,运用于哺育、造就、提升人和社会的品格,即“以文化人”。简言之,只因有了人、为了人,才有了文化。所以,文化的主体始终是人。但“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无论是从历史时序的纵向上看,还是从社会结构的横向上看,“人”都呈现出极其多样和多元的现实形态,如具体的民族、区域、行业、阶级、阶层等。人的现实性不仅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面貌,而且决定了每一文化体系的根本特性,必然是其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
任何文化都与一定的人群相联系,依托于具体的主体存在,昭示具体主体生存发展的权利与责任,这就是文化的“主体性”的主要含义。民族文化是一定民族生存发展整个历史的凝结与显现,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而民族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它的灵魂、它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标志,则是这个民族自主地生存发展的权利与责任。立足于民族自主地生存发展的权利与责任,我们就必须看到:“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对自己文化权利与责任的担当,那么不仅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将消失,而且意味着这个民族主体历史的终结。因此,科学地对待任何一种文化,首先就是要承认并尊重文化主体的历史地位,特别是这一文化主体的具体权利与责任。
从文化的一般本质、功能和特性可以看出,怎样对待一种文化及其传统,并不像自然科学观察外部自然事物那样,尽力做到“如实描述对象”就可以了,其间可以适当地保持一种纯粹“中立”的超然态度。而对文化的描述和判断,总是必然地会显示一定的主体相关性,任何人对待任何一种文化,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他自己所处的那种文化的印记,有意无意地表达出某个特定主体的立场和取向。正因为如此,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之间,可能对彼此的文化差异抱有新鲜感、陌生感甚至隔膜感,也可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欣赏和借鉴,但却始终不能简单地彼此挪用或强加,不能互相包办代替。历史上不乏一些狂热信徒想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用于“统一世界”的举动,结果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到头来也是一场徒劳。这正好说明,归根到底,只有主体自身才应该、也能够担当起自己文化改造的权利与责任。借鉴这样的历史经验,我们一方面必须在世界上坚决抵制各种文化侵略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话语垄断主义等侵犯多元主体权利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必须唤醒自己的文化自觉,解决好自己的主体定位,建立起勇于担当的文化意识。
二、科学地对待文化传统,必须自觉地把握文化的主体性尺度。具体说,我们要积极培育健全的主体意识,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自觉地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说到主体自觉,习近平同志清晰地表达了我们应有的认识。他说:“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他还特别指出,从整体上看,“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论述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应该确立的全民族、全历史、全方位的文化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告诉我们: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割裂中华民族主体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也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推行的各种割裂。现实中的割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横向”的和“纵向”的两种。
“横向”的割裂表现在:总是看不见或记不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民族凝聚和融合,至今已有十几亿人、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一个伟大的命运共同体,不是把中华文化看作是这个共同体源远流长的血脉,而是仅仅着眼于某个肢体即族群的局部文化,自觉不自觉地用它的个性来代表或代替中华文化的共性;不注意或不承认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事实,而是仅仅瞩意于某一家一派的思绪,企图用某种简单的逻辑来说明复杂多样、“和而不同”的历史;不关心或不理解什么是真正使中华民族不断凝聚壮大起来的文化纽带,什么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传承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即中华各民族各阶层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不是以这些历史上的“实然”情况为根据,去理解和设计我国发展的“应然”,而是以眼下流行的某些思潮来剪裁历史和现实,各立门户,各执一端,甚至一味要求中国人做某些外国人希望做的事……凡此种种,其效果往往就是从主体结构的“横向”关系中,人为地割裂历史和现实的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
“纵向”的割裂表现在:不是把现实的中国与历史的中国看作是一个连续整体,不是把我们的今天看作是从我们的前天昨天曲折发展而来的一个成果和阶段,而是把它们说成是完全相互否定、彼此间没有连续性的纯粹“断裂”;不是从中华民族屡经磨难和挫折中不断探索和凝聚,从而终于重新振兴起来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脉络,而是想仅仅择取历史上某一时段某一环节的成败,当然地就把它当作评判中华文化得失的根据;不是以担当今天的历史使命为目的,去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经过自我扬弃走向踏实的自我超越,而是乐于当旁观者或把玩者,对本民族的文化作壁上观;甚至热衷于时尚作秀,用形式主义的“返古”或“创新”等新花样去抢占市场,实际是翻旧账、走老路……凡此种种,其效果往往就是在“纵向”时序结构中,人为地割裂了历史和现实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割裂,如果任其泛滥,都可能导致中华民族主体的“虚无化”和中华文化的“碎片化”,都会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最终损害的必定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和长远权益。采用一个比喻说法:中华民族好比是一个历史巨人,那么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则是构成巨人肌体并不断生长着的肌肉、骨骼、器官和细胞等生命组织,而文化则是由这些组成部分共同造成并共同依赖的血液系统。没有整个肌体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形不成血脉;没有血脉的运行,就既不可能有整个肌体的发育生长,也不可能有它的器官和细胞的单独存活。所以,我们反对割裂,并不是也不应该是要取消各方面多元文化的个性,而恰恰是要在充分鼓励和保障各部分积极发展的同时,防止割断其民族文化的血脉,将其孤立化地加以肢解。
三、科学地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当前要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着重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把握好文化建设的主体尺度,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将其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在“古今”问题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本意,正是指“从过去保持到现在”的东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之间,并不是彼此排斥的。对于历史上有过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要今古互鉴、古为今用。
只有以古鉴今,我们才能知道今天的由来,珍惜进步的成果;只有以今鉴古,我们才能从实践中鉴别出传统里的精华和糟粕,懂得如何古为今用。对待本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思想、学说、人物、事件以及全部物质精神遗产,我们不仅有珍惜和继承的义务,更有更新发展它们的权利和责任。我们既不能以看客的心态一味挑剔,求全责备,甚至将某些前人伟人妖魔化;也不能以保守的心态简单地回护,无限拔高,有意将某些前人伟人奉为神圣。关键是要站在当代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把前人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基础,把前人的失误当作自己的教训。要珍惜我国历史进程的每一步足迹,珍惜每一位前人所做的贡献,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如何处理“中外”问题,更能够检验我们的主体意识的水平和境界。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向是中华文化的优势特色。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做到“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真正的学习借鉴,从来都不是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任何文明都不是单凭模仿追随就能够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学习借鉴,只能是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择善而从。所谓“择善而从”,并不是一见到别人家有好的东西,就复制一份;也不是只见人家的文明“果实”之美,却不见人家培植“果树”的条件、经历和代价。真正的学习借鉴在于,要善于进行主体间的比较,弄清各自面对的问题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好经验转化成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启示,最终按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有鲜明的自主、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无论“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功夫,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培育起自己土地上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