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大系”第54讲——“从佛教艺术看佛教与中华文明”主题讲座成功举行
访问量:

“中华文明大系”第54讲:“从佛教艺术看佛教与中华文明”主题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5-06-24 07:59 访问次数:970

 

        6月18日14时30分,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宣传部、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宗教艺术网、北京衍圣宗艺文化发展中心协办,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组、艺术审美与鉴赏课程组和人文学院学生会承办的“从佛教艺术看佛教与中华文明”主题的讲座在我校昌平校区逸夫楼4040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艺术室研究员张总担任主讲嘉宾,中国宗教艺术网发起人之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唐晓峰研究员、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副院长俞学明教授、书法家毕可鹰等出席本次讲座。

 

 

        张总研究员首先简单概述了佛教和佛教艺术的概况,之后详细讲解了我国佛教文化中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艺术特点。小乘佛教的主要特点是只信奉释迦牟尼佛,这一特点在我国云南佛塔和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都有所体现。张总详尽地解说了其中的佛像和壁画,壁画大多表现释迦牟尼佛于轮回之中,累世修行的本生传故事。其中,以释迦牟尼佛像四相:诞生、降魔成道、说法、涅槃最为典型。

        大乘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主流的汉传佛教文化,特点是信奉十方诸佛和菩萨,大乘佛教中有诸多菩萨形象,于苦难的娑婆世界中普度众生。菩萨形象的出现,其背景是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佛教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出家人,而是在各阶层民众间开始普及。汉至魏晋,是佛教在中国的初步传播时期,这一阶段的诸多文物,如佛像、装饰花纹的铜镜等一系列墓葬冥器,都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本土化特点。东晋五胡十六国,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在形式上,以佛塔、寺庙、壁画为代表的佛教艺术作品大量涌现。

        张总研究员依次讲解佛教艺术中典型的佛塔、寺庙、石窟等艺术形式和佛教经典的种类和特征,并着重指出佛教艺术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关系。张总展示分析了西安小雁塔、大雁塔、北京琉璃塔、济南龙虎塔和具有藏传佛教特色北京白塔等众多历史悠久的佛塔,并分析解释了以佛塔为重点的寺庙建筑的变化。随后,张总继续介绍了塔陵的作用,并展示了河南安阳灵泉寺万佛沟和浮雕塔,表现整个佛教的发展与佛塔艺术密切的关系。

        张总研究员进一步讲解石窟作为佛教艺术中最主流形式,在佛教艺术展现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其中龙门石窟为殿堂石窟、巩县石窟为中心柱石窟,巩县石窟中还保留有完整的帝后礼佛图。此外张总特别展示一幅佛像碑图片,他以浮雕、原雕等雕塑和画的区别为线索,细细解释石碑上的佛教线条画艺术。这些中国宋代的佛像碑,制作中更重视线条表现力,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中国绘画艺术的变化。

 

        中国佛经也有各种形态,藏传佛经制作复杂,而汉传佛经多为纸抄形式。佛经长短不一,以大般若经为例,此经有六百多卷,在经书的传播和制作过程中,激发了中国传统书籍装订技术、习惯和印刷术的前进,佛教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张总研究员接着解说了服从于宗教场所的寺庙画和宗教题材的文人画的不同特点。

        最后,他介绍了中国的密宗。密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中国唐代密教较为发达,后传入日本,我国藏传佛教中保留有较多的密宗内容。我国汉传佛教寺庙大多有固定布局,受密宗影响的藏传寺庙则按地形布局,寺庙中有诸多复杂的佛像。

        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张总研究员强调佛教艺术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艺术在佛教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大于它在其他宗教中的作用,佛教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大众对于佛教的理解主要分为信仰和义理两个层面。古代文化教育不够普及的情况下,大众拜佛多于读经,此时佛教的信仰层面全靠佛教艺术支撑,佛教艺术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信仰需求。

 

        张总研究员由浅入深的阐发,使听众初步了解了佛教艺术对于佛教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精彩的演讲也引发了讲座现场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张总与我校师生现场切磋书法,挥毫留念。

 

记者/罗赛  摄影/施来舒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主办